參加者來函:《香港街舞公開賽2018》評論

街舞:從地下文化到大眾文化語言 – 《香港街舞公開賽2018》

陳諾霖 | 作

香港街舞發展聯盟舉辦的《香港街舞公開賽2018》,於本年第三屆賽事中懷著更高的抱負,注入了新元素。有別於以往單是一個舞蹈比賽,大會一連四日於沙田大會堂及高山劇場,舉辦了實驗性街舞編舞比賽、街舞一對一鬥舞比賽中學組及公開組、三個研討會及工作坊等延伸活動。

比賽評審團中,不但邀請了本地資深舞蹈家,更遠從日本、法國、韓國及台灣,請來了不同舞種界別中的知名舞者,為比賽開拓國際視野,更於研討會中有非常珍貴的文化交流,共同探索街舞的未來走向及合作空間。

地下文化的轉變

街舞始於地下文化,當中很多舞種的歷史發展如嘻哈(Hip Hop)、霹靂舞(Break Dance)、鎖舞(Locking)等,皆是舞者們自行練習並創出當時「非主流」的新舞種,或在街邊,或圍朧在地下派對中鬥舞(battle),舞者以外的公眾其實很少機會能接觸到街舞。但隨著街舞與流行文化的結合,例如出現在流行音樂影片中、舞者的服飾打扮被受追隨等,街舞由地下文化漸漸走到大眾之中。

這次《香港街舞公開賽2018》也有其突破性,舉辦的兩個工作坊介紹嘻哈文化及舞台後台製作的奧祕,讓公眾及教育界更深了解到街舞文化。另外一對一鬥舞比賽開設了中學組,精彩賽事中不同舞種百花齊放,不僅讓年輕一代更早接觸街舞鬥舞文化,亦是一個很好的平台,讓他們與現時的舞者交流學習。至於實驗性街舞編舞比賽,當中「實驗性」誘發起舞者們思考對舞台應用、音樂選取及舞種結合之可能性,如王廷琳老師所說:「實驗、發現、實踐」便正正是突破和創新的過程。

街舞:文化語言

在最後的研討會中,來自不同國家的評審,分享了自己國家中街舞的發展,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對話。Ayumi(日本)和Crazy Kyo(韓國) 很樂於看到街舞的普及,街舞比賽愈走向國際水平及愈多曝光於大眾之下,對街舞文化絕對是一個正面的影響。舞者可以繼續維護地下文化,但也應同步宣揚街舞,讓大眾認識和接受。

來至台灣的小黑老師,指出街舞在台灣還是落在次文化的位置上,大多上一輩對街舞印象負面,甚至覺得孩子跳街舞便等同壞孩子。他認為要讓街舞發展更上一層樓,一個完善制度和規劃是必需的:「讓不懂跳舞的人更懂跳舞,讓跳舞的人有更多舞台區。」。街舞不應只落於小數人的共同文化,更值得被大眾認同和欣賞,成為一種普及的文化語言。

依Bou Bou(法國) 所見,街舞推動者在歐洲是非常團結,縱然沒有亞洲般完善的環境,他們還是熱情不變地在街頭或地下地方練舞。但他對於街舞或舞者不被重視表示感慨,舞蹈永遠在主流文化中只是配角角色:在表演中只是歌手的伴舞、即使為大品牌宣傳,舞蹈只是配角,商品才是主角。他認為街舞或舞蹈作為一個珍貴的藝術文化,是值得以主角的位置呈現在世界前,因此他的夢想是為舞者創造專屬職業。

至於在香港,《香港街舞公開賽2018》絕對是其中一個用心推動街舞文化的全港性活動,以探索和創新的精神讓這個地下文化走到聚光燈下。發展推動一個藝術文化毫不容易,但有著這群熱血的舞者們和勞心勞力的推動者,希望大眾除了看到舞台上的精彩,更能看到他們背後的揮汗,期待街舞在香港能走得更遠更美好。

閱讀《講嘻哈—街舞篇》

支持街舞可持續發展,立即行動。

訂閱我們的電子通訊。

感謝你訂閱我們的電子通訊!
抱歉!出錯了。